在流淌的社会历史长河中寻出“知青”群体的汗珠
目前,在公众舆论多元化的社会大背景下,围绕“知青”与“上山下乡运动”的话题,各类媒体发出很多且不同的声音,文学性的居多,受众多影响面大,除了产生精神愉悦的效果,还产生有意识的思想沉淀;写实性的作品虽然不多,但思想力度更大。这些都足以构成影响当下各个年龄层人群看待共和国历史乃至评判共和国历史人物的一种重要因素。
我们这些“老知青”,作为“知青”上山下乡运动的当事人,自然关切“知青”话题。随着岁月流逝,我们逐渐产生“夕阳红”的紧迫感与深度忧虑,希望通过讲好“知青”故事,宣传正能量,也就是要提炼出“知青”话题中应有的符合我们信仰的核心价值观。“老知青”皆已年过花甲,树立起这样一个严肃而又艰难的目标,客观上会增加花甲老人的精神负担与体力物力付出,当然也会得到一份精神上的满足感与获得感。无可争议,这是一件好事。问题是如何功效相当?有多种选择吗?
有的,其中有一种选择就是直接的或间接的、参与式或协助式的打造一部“像样的书本历史”,交给全体“知青人”及其后代。
这就引出“像样的书本历史”的概念,为使我们的行为与目标不相违背,先列出“负面清单”。“像样的书本历史”,不应该是主观臆造、经不起历史考验的;同时不应该是以偏概全的、缺乏“知青”大众性的。我们眼中“像样的书本历史”,应该是通情达理的,即诉说情感世界,也要理性分析,尽量客观地反映出“知青”的“过去时”与“现在时”。用一句文学性的语句说:在流淌的社会历史长河中寻出“知青”群体的汗珠。
因此,我们要抱团,说出陈年往事,亮出压箱实物资料,仔细厘清我们在“知青”话题中的共识与异议,然后一一写出来,讨论斟酌,再形成“书本”。
这是一种选择,必须付出辛劳的但有意义的选择,且最有可能是一种功效相当的选择。
我这么说,你(我的“知青”朋友)同意吗?我们一起努力,好吧?
评论